關稅戰 vs 稀土戰:中美博弈的新戰線
- eduforeveryone123
- 5天前
- 讀畢需時 2 分鐘
(整理自《聯合報》A8-A9全球瞭望版面)

今天的聯合報紙本,以A8-A9兩整版深入報導中美之間的「關稅戰」與「稀土戰」議題。這個議題,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面向來理解:
地緣戰略:
稀土在當代科技與軍事產業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誰能掌握稀土資源與加工能力,就在地緣政治與國際貿易談判中握有重要籌碼。
產業鏈依存:
美國宣稱推動「去風險」(de-risking)戰略,但面對稀土卻幾乎無法自給自足。中國如何一步步建構起完整的稀土產業鏈?而美國又是因何落後、難以追趕?
環境與發展的兩難:
稀土的開採與提煉涉及高技術門檻與嚴峻環保挑戰。各國面對環境汙染風險時的選擇,不是放棄開採、改向中國進口,就是將環境成本「外包」給他國。而對中國而言,若要維持稀土供應,同時符合「綠水青山」的政策目標,則需進一步提升技術門檻,亦可能因此推高全球稀土價格。
核心報導重點整理
1. 中國稀土霸主地位
中國目前掌握全球約六至七成稀土產量,以及近九成的加工與提煉能力,堪稱全球稀土產業鏈的主導者。在美國對中發動關稅戰的背景下,稀土將成為中國可用以反制的重要戰略工具。
2. 美國關鍵礦物清單(2022)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公布的清單,關鍵礦物共計50種,其中包含鈧、釔、鑭等17種稀土元素。這些稀土元素廣泛應用於日常產品(如光學玻璃、陶瓷電容)、再生能源(風力發電、電動車馬達)、高科技產業以及國防設備(潛艦、戰機等軍工關鍵零組件)。
3. 稀土不稀,難的是提煉
其實,稀土元素在地殼中含量並不稀少,但因多與其他金屬礦物伴生、分離困難,提煉成本高昂,加上伴隨高度污染風險,因此技術與環保門檻才是真正造成稀土「稀缺性」的原因。
4. 美國礦多卻難自立
雖然美國稀土蘊藏量全球排名第一,但目前僅有加州一座稀土礦場營運。原因在於本土環保法規嚴格,且長期缺乏加工設施與產業鏈整合,導致即便「挖得出來,也煉不了」。這正是中國一旦將稀土武器化,便能成為對美談判的重要籌碼。
5. 為何中國能在稀土領域領先?
回顧近二十年,中國政府主動鼓勵開採、補貼投入、建立分離純化技術體系,即使承受環境代價,也要壓低全球稀土價格、淘汰競爭者,進而主導全球市場。如今,中國政策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若環保標準趨嚴,將可能使提煉成本上升,稀土價格隨之走高。而中國若能提升綠色提煉技術,不僅可鞏固地位,也將讓他國更難追趕。
6. 稀土與地緣政治的深層連結
稀土不只是科技競爭的關鍵因素,更涉及地緣政治的互動博弈。川普政府曾公開關注格陵蘭與烏克蘭地區,包括最近美烏雙方即將簽署的礦產協議,背後重要考量之一,即為其潛藏的稀土資源。問題是:美國若真要擺脫對中國的依賴,究竟要花多少時間與成本,才能建立起自主供應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