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當對話變成攻防,溝通還有意義嗎?

作家相片: eduforeveryone123eduforeveryone123

最近,學習歷程檔案的討論在網路上掀起熱議。有人認為這只是資源競賽的一環,與其相信公平,不如順應現實,利用一切手段提升競爭力;另一方則認為,正因為制度有漏洞,更該堅守誠信,而非合理化違規行為。本該是對教育制度的反思,卻迅速變成「誠實 vs. 偽善」的攻防,雙方各說各話,無法真正交集。


這種現象並不罕見。在許多公共議題中,人們的立場早已決定,對話的目的不再是理解,而是證明自己是對的。


烏克蘭戰爭便是如此。爭論本該關注如何結束衝突,卻變成支持烏克蘭或指責北約東擴的二元對立,討論不再圍繞事實,而是「你的立場是哪邊?」台灣的能源政策也是如此,核能與綠能本應是技術與經濟的選擇,卻成為政黨立場的象徵,真正的能源問題被政治表態掩蓋。統獨議題、以巴衝突、性別討論也呈現相同模式,當雙方的語境不同,討論便無法產生共識,只剩爭吵與攻擊。


更荒謬的是,這種「先決定立場,再來找理由」的現象,甚至影響了台灣的公投。當年四項公投明明各自獨立,卻演變成「四個都同意」vs.「四個都不同意」的對決,民眾不是根據議題內容做選擇,而是純粹依據政黨立場表態,公投的本意徹底消失。


德國哲學家哈伯瑪斯認為,理想的對話應該基於事實與邏輯,透過開放討論找出最佳解方。但現實中的討論,卻往往變成「誰的聲音大,誰就贏」。當人們發表意見,不是為了理解,而是為了辯贏;當人們聽到不同觀點,不是去思考,而是急著反駁,那麼溝通便不再是溝通,而只是另一場競爭。


我們說話,是在尋找更好的答案,還是只是為了捍衛自己的立場?我們討論問題,是想找到解決辦法,還是只是確保自己沒有錯?如果我們真正希望社會進步,那麼與其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開火,不如試著理解對方的觀點,看看是否能找到共同點。因為,真正有意義的對話,不是讓對方輸,而是讓大家一起找到更好的答案。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十二萬元的沉默:一位私校老師的離開與思考

——寫給所有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們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標題寫著:「 私中招考爆滿,錄取率竟比台大低 !」我突然想起自己,曾經也是在一所私立學校服務的老師。只不過,我已經離開了,而那一次的離開,我付出了十二萬元的代價。 這不是什麼戲劇性的決定,而是一段深思熟慮、積壓已久的抉擇。...

讓討論成為橋,而不是戰場|談當代網路素養

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知識的流動變得非常快速。大家可以透過網路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觀點,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發表自己的意見。 因此, 當代的教育,尤其需要培養孩子具備良好的網路互動與討論素養 ,讓交流更具意義,而不會不小心變成一種消耗。...

Comments


文章: Blog2_Post

訂閱表單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2021 by 翻轉地理教室.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