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學習歷程檔案的討論在網路上掀起熱議。有人認為這只是資源競賽的一環,與其相信公平,不如順應現實,利用一切手段提升競爭力;另一方則認為,正因為制度有漏洞,更該堅守誠信,而非合理化違規行為。本該是對教育制度的反思,卻迅速變成「誠實 vs. 偽善」的攻防,雙方各說各話,無法真正交集。
這種現象並不罕見。在許多公共議題中,人們的立場早已決定,對話的目的不再是理解,而是證明自己是對的。
烏克蘭戰爭便是如此。爭論本該關注如何結束衝突,卻變成支持烏克蘭或指責北約東擴的二元對立,討論不再圍繞事實,而是「你的立場是哪邊?」台灣的能源政策也是如此,核能與綠能本應是技術與經濟的選擇,卻成為政黨立場的象徵,真正的能源問題被政治表態掩蓋。統獨議題、以巴衝突、性別討論也呈現相同模式,當雙方的語境不同,討論便無法產生共識,只剩爭吵與攻擊。
更荒謬的是,這種「先決定立場,再來找理由」的現象,甚至影響了台灣的公投。當年四項公投明明各自獨立,卻演變成「四個都同意」vs.「四個都不同意」的對決,民眾不是根據議題內容做選擇,而是純粹依據政黨立場表態,公投的本意徹底消失。
德國哲學家哈伯瑪斯認為,理想的對話應該基於事實與邏輯,透過開放討論找出最佳解方。但現實中的討論,卻往往變成「誰的聲音大,誰就贏」。當人們發表意見,不是為了理解,而是為了辯贏;當人們聽到不同觀點,不是去思考,而是急著反駁,那麼溝通便不再是溝通,而只是另一場競爭。
我們說話,是在尋找更好的答案,還是只是為了捍衛自己的立場?我們討論問題,是想找到解決辦法,還是只是確保自己沒有錯?如果我們真正希望社會進步,那麼與其站在自己的立場上開火,不如試著理解對方的觀點,看看是否能找到共同點。因為,真正有意義的對話,不是讓對方輸,而是讓大家一起找到更好的答案。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