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地圖3有聲書系列EP2──為什麼要學地理?什麼是地理學?
- eduforeveryone123
- 5月1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4天前
為什麼要學地理?地理,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呢?
一、 從國小、國中到高中,都離不開的地理
從國小的社會課本開始,裡面就會把國中與高中的社會科內容──包含歷史、地理、公民──用比較淺白的語言寫進課本裡,讓你先有初步的認識。也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網路上流傳的幾首改編歌曲,像是〈經緯線之歌〉、〈河川地形之歌〉,歌詞裡的內容,其實到了國中或高中,老師們還是可以拿來當教材使用。而這些歌詞,其實就是國小老師親手改編出來的呢!
二、 進入高中,「認識地理學」變成了一個主題
只是,「為什麼要學地理」、或者「認識地理學」,成為地理課本中一個獨立的主題章節,是到了高中之後,在普通高中的地理課本裡,才特別開闢了這樣的內容。希望學生,也就是你們,可以開始了解地理學的傳統與觀點,認識地理研究的進行方式,從中學會地理資料的蒐集、整理、分析,以及展示的基本能力。
讓你知道,透過學習地理這門學科,你將可以運用地理的視角來看待許多社會議題,並且進一步具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 這堂課的目標:讓你從了解地理到想讀地理
我們這一集的有聲課程,是要針對這張《心智地圖3》的心智圖──〈認識地理學〉,帶你一起來看看,普通高中的地理課本裡,是怎麼一步一步,帶你認識「什麼是地理學」的。
也希望你能從這個單元開始,對地理學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進而知道──你為什麼要學地理?
我覺得,這一章真的挺重要的。如果這章沒能讀懂,沒搞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學地理,接下來整個地理課的學習,就好比進行一趟不知為何出發的旅行。就像走進一片森林,卻沒帶地圖,不知道路徑,也沒有 GPS 或指北針可以告訴你自己究竟身在何方,只能跟著別人的腳步走。
有時候困惑,有時候疲憊,卻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隨著課本被動前進,最後也可能只是為了考試而讀,錯過了學習地理真正的價值。
如果你有充裕的時間,我會建議你閱讀,或者打開音頻,來聽聽我之前整理過的一系列課程──〈地理課學什麼?〉。(請點集連結觀看喔~)

過去我在學校教書的時候,無論是國中生還是高中生,在國一或高一的暑期輔導課中,我總是把這套課程當作銜接教材來使用。目的很單純──就是希望學生在正式進入地理課的學習之前,能夠對這門學科,有一個全局性的理解。
當然,學生這麼多,有多少人真的能懂我的用心,說實話,我也沒什麼把握。但我知道──如果你現在因緣際會正在閱讀這篇文章,或是聽著我錄下的這段音頻,我想,你應該懂我的用心。
現在,我就要根據《心智地圖3》這張筆記──〈認識地理學〉,沿著心智圖的架構脈絡,來跟你聊聊,什麼是地理學,以及,為什麼要學地理。

你也可以一邊聽,一邊翻開自己的高中地理課本,搭配著閱讀。希望你能真正把這個主題讀通,為接下來的地理學習,打開一條清楚的道路!
──題外話,如果你是國中生,其實聽聽也無妨。沒有壓力的學習,其實比較健康!
四、 進入正題,地理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
首先,我們的第一個發問是:到底什麼是地理學?
這裡,我們就先不談那些太學術的內容。不會去考據「地理」這個名詞是怎麼來的,也不會深入講這門學科的形成脈絡或學派流變。這些議題當然也很有趣──如果你真的感興趣,未來考上地理系,會有一門課叫做「地理思想」,保證讓你探索個夠!
我們先從學生實際接觸到的地理教科書說起。其實你會發現,台灣的地理教育,隨著時代推進,也不斷在調整與進化。
還記得早期「國立編譯館」時代,地理課給人的印象,好像就是:背地名、背鐵路、背礦產……滿滿的記憶負擔,讓人一聽到「地理」兩個字就頭痛。

有時候我去剪頭髮,跟理髮師閒聊,當他知道我是地理老師時,總會笑著說起他學生時代對地理課的回憶──結果說出來的內容,常常讓我聽得目瞪口呆!
那種「地理就是死背」的印象,居然到現在還這麼深刻。可見這門學科在大家心中留下的刻板印象,是多麼根深蒂固。
其實現在台灣的地理教育,不管是課綱設計還是教科書內容,相較於以往,已經活化許多。地理學最關心的,不是你背了多少地名,而是你能不能提出對空間現象的好問題。
我們常聽到的 5W1H,就是一個很實用的地理思考工具。
想像一下,一個現象出現在某個地方──我們就可以這樣提問:
它發生在哪裡?(Where)
為什麼會發生在那裡?(Why)
它是什麼樣的現象?(What)
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有沒有時間上的變化?(When)
誰受到影響,又是誰參與或推動這個現象?(Who)
它是怎麼形成的?又會對當地,甚至其他地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How)
當你開始這樣去思考問題,你就會發現──地理,其實是一門用來觀察、提問、理解世界的學問。問得越多、越深,你就越能看清楚這個世界背後的運作邏輯。
也因為這樣,地理相關的研究主題,幾乎都有「問題導向」的特性。我們要先觀察,然後發現問題,進而開展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
而地理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特點,就是它的跨領域與綜合性質。它既是自然科學,也是一門社會科學。

有趣的是,在大學的地理相關系所裡,有些系是設在文學院,有些則歸在理學院。這也正好反映了地理學的多元屬性。像老師自己畢業的學校是彰師大地理系和台大地理所,那我雖然拿到的是文學院的學士,碩士學位卻是理學院頒發的!
我們地理人有時候會半開玩笑地說:我們什麼都懂一點,但都是略懂略懂。
但「略懂略懂」的好處是──我們更能看出,不同領域之間有哪些關聯;我們也更能理解,其實各科的知識,從來不是彼此切割的,而是一個緊密交織的綜合體。
我記得好幾年前,我帶著學校的學生攀登北合歡山,規劃了一趟結合山野教育的地理實察活動。那一次,我特別邀請了地科、生物等自然科的老師,也邀請了地理、歷史的社會科老師,一起參與這場跨科教學的實驗。
結果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師生們都發現,從觀察、提問到探究,其實是一種很自然而然的學習歷程。雖然我們常說「術業有專攻」很重要,但如果把各科知識切得太零碎,也很容易忽略彼此之間的連結。
而這門對各科知識都「略懂略懂」的地理,剛好可以扮演不同學科之間交會與對話的重要節點。
如果地理老師能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在學校裡就能推動跨學科的課程整合;而學生如果也能體會到這一點,那麼你在學習各科內容時,就會具備一種後設認知,知道這些分科知識之間的彼此關聯,互相補充的。
每當我思考這樣的跨領域精神,就會想到日治時期的一位學術探險家──鹿野忠雄。他既是昆蟲博士,也是研究台灣冰河地形的專家,更熟稔台灣原住民的文化。你問他到底是研究什麼的?我想,最適合形容他的,就是──博物學家。
地理學的這種綜合性質,當然也體現在我們的地理教科書裡。你會看到課本中不只談地形、氣候、自然景觀,還談人口、都市、產業,甚至地緣政治。從自然現象到社會結構,從地球運作到人類活動,幾乎無所不包。
然而,除了「跨領域與綜合性質」,你更要知道的是──地理學,是一門空間之學。

我們關心的是:自然與人文現象,在地球表面上怎麼分布?不同區域之間,有沒有差異?彼此之間,又是否會產生互動與影響?
我們特別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人類的各種活動,會對自然環境造成什麼影響?而這些環境變化,反過來又會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生存,甚至未來的發展?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明「什麼是地理學」,那我想應該是這樣:
地理學是在探討:地表各種自然與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人地互動,以及在各地所形成的區域特色。

而從這句話的三個關鍵詞──空間分布、人地互動、區域特色──我們也可以進一步開展出地理學的三大研究傳統:也就是,空間傳統、人地傳統,以及區域傳統。
五、下集預告:地理學的三大傳統
📍下一集預告:EP3──認識〈地理學的三大傳統〉,進一步也會帶你認識整個108課綱底下,國中與高中地理課程究竟在學些什麼。敬請期待!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