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心智地圖3有聲書系列EP3──地理學的三大傳統

  • 作家相片: eduforeveryone123
    eduforeveryone123
  • 3天前
  • 讀畢需時 9 分鐘
心智地圖3有聲書系列—地理學的三大傳統

上一集我們聊了半天「什麼是地理學」,也提到,學地理絕對不只是死背地名,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觀察世界的視角。


這一集,我們就要進一步來談談:「地理學的三大傳統」。

心智地圖3-.P.1
心智地圖3-.P.1

你還記得我在上一集結尾時,提到過一句話,用來說明什麼是地理學嗎?


我說,地理學是在探討──「地表各種自然與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人地互動,以及在各地所形成的區域特色」


而這句話中的三個關鍵詞──「空間分布」、「人地互動」、「區域特色」,其實就是地理學三大研究傳統的核心。也就是我們在課本裡會看到的三大傳統:空間傳統、生態傳統、區域傳統


這三大傳統,構成了地理學完整的知識架構。每一種傳統,就像是一種不同的觀察角度,讓我們用多元的方式,去理解這個世界。


在普通高中的地理課本裡,開頭第一章〈認識地理學〉,其實就是要帶你認識──地理到底是什麼?我們又可以如何展開一項地理研究?而這一集,我們就是要透過三大傳統,先幫你打好基礎,認識地理學的核心內涵。下一集,我們就會帶你繼續走──開始了解「地理研究」是怎麼進行的。


換個說法來講,如果你未來想進行一項研究,但又不確定自己提出的問題是不是地理議題,那你就可以先回到地理學的三大傳統來檢視看看。問問自己:這個問題,能不能用「空間觀點」來分析?能不能從「人與環境的互動」來看?它是不是具有「區域特色」?只要你能用這三個觀點來切入,就表示,你的問題很可能就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地理問題。


聰明的你,也許已經發現了──如果我們換個角度,從你可能不太喜歡的考試來看,其實這一章的命題重點,很可能就在這裡:考題會怎麼出呢?舉例來說,老師可能會給你一個研究主題,然後問你:這個題目適合用哪一種地理學的傳統來探究?


那接下來,請你把目光聚焦到我們這張心智圖,來看看「地理學三大傳統」的內容。讓我帶著你,一起透過筆記裡的這些例子,好好聊聊──什麼是空間傳統、什麼是生態傳統、又什麼是區域傳統,帶你一步一步,了解地理學的三大視角。


一、 地理學的空間傳統(空間觀點/空間分析)──空間分布


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空間傳統」?


簡單來說,空間傳統關注的是某種現象在地球表面上的「空間分布」情況,並思考這樣的分布原因可能是什麼?是否有一種有跡可循的規律性?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想了解高中生的通勤現象──我們可能會問:來我們學校就讀的同學,都住在哪裡?是不是大多住在學校附近?有沒有從外縣市或比較遠的地方通勤的同學?那這樣的空間分布,是不是有什麼規律可循?再進一步,如果我們把歷年資料拿出來比較,還可以問:從以前到現在,來這所學校就讀的學生,通勤的「熱區」有沒有發生變化?


地理資訊力--從高中學生通勤現象檢視SDGs11永續城鄉目標之成效-以新竹中學為例
地理資訊力--從高中學生通勤現象檢視SDGs11永續城鄉目標之成效-以新竹中學為例

又或者,我們可以從自然界來看。像是黑面琵鷺這種候鳥,它的遷徙路線,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空間傳統研究題目。我們會關心:牠們一年四季會出現在什麼地方?是怎麼飛的?為什麼會選擇某些地點作為棲息地?這些分布有沒有什麼環境上的原因?



再舉個例子,老師之前任教的學校,離已廢棄的新竹市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不遠,那裡有一座超大的煙囪。二零一零年時,研究人員首次在那裡發現了一種體型嬌小的蝙蝠──霜毛蝠的聚集。這是一群由懷孕蝙蝠媽媽組成的群體,每年四月飛來、秋季離去。但牠們冬天到底飛去哪裡呢?後來,在頭前溪上游的觀霧地區,也兩度捕獲霜毛蝠的蹤跡。這讓研究學者開始思考:霜毛蝠會不會是冬天會往高海拔遷移度冬的物種?(新聞連結


像這樣觀察物種分布與移動的變化,就是空間傳統關心的重點──我們從「牠們在哪裡、為什麼在那裡」的角度,來理解自然現象的空間邏輯。


還有,像幾年前大家印象深刻的 COVID-19 疫情,它的爆發與擴散,其實也是一種空間現象。我們會問:這個病毒最早在哪裡出現?後來怎麼擴散到全世界?有沒有某些地區的感染特別集中?這些空間的傳播路徑是怎麼形成的?又可能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這些例子,其實都離不開一個核心問題:某種現象發生在什麼地方?又是怎麼在空間中擴散或改變的?


這,就是空間傳統的研究重點。


那麼,利用地理學這種空間觀點,我們能不能進一步透過一些空間分析的方法,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呢?


其實可以的。龍騰版的高中地理課本就舉了一個例子:我們知道,核電廠雖然可以用相對較低的成本產生電力,碳排放也較少,但畢竟還是存在某些潛在的安全風險。因此,我們可以運用地理學的空間分析,來看看──以核電廠為中心,半徑三公里或八公里的範圍內,涵蓋了哪些鄉鎮、學校、重要設施?萬一真的發生事故,這些區域是否就是需要優先疏散的對象?


高中地理課本-龍騰地理二
高中地理課本-龍騰地理二

再舉一個老師自己的小例子跟你分享。以前我在任教的學校,高一每個班都需要選出兩位糾察隊員。因為擔任糾察隊,有時要提早到校,所以導師們通常會希望找住得比較近的同學。那問題來了:怎麼知道哪些同學住得離學校比較近?怎麼快速又有效率地篩選可能人選呢?


其實很簡單。只要知道學校的位置,再掌握每位同學的住家地址,我們就能把這些位置標示在地圖上,然後以學校為中心,畫出一公里的範圍,就能一目了然看出來,哪些同學的住家落在這個圈圈裡。如果想再更精準一點,也可以把交通路網的資料加進來,算出每個人從家裡到學校的實際通勤距離,甚至估算出通勤時間。


使用QGIS進行路徑分析與環域分析
使用QGIS進行路徑分析與環域分析

像這樣結合空間資料,運用空間分析的方法,不管是用來做災害風險的評估,還是日常生活的行政安排,其實都是地理學中「空間觀點」的真實應用。你會發現,地理學真的不是只存在於課本裡,而是一套能幫助我們理解世界、思考問題、實際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


二、 地理學的生態傳統(生態觀點/生態分析)──人地互動、因果關聯


接著,我們來看地理學的第二個傳統──生態傳統。


這個傳統,強調的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換句話說,我們關心人類的活動,會如何影響環境;而環境的變化,又會如何反過來影響人類的生活。


簡單來說,就是在探討人地關係──人類在環境中做了哪些事情?這些行為又造成了哪些環境上的變化?


你會發現,在這個傳統裡,我們很常看到的是一種「因果關係」的分析:因為人做了什麼,所以環境發生了什麼變化;或者,因為環境條件如何,所以人們又發展出什麼樣的應對策略。


譬如說,以台灣沿海的養殖漁業為例,許多漁民為了維持養殖水質與鹽度,需要使用大量淡水。於是,在西南沿海一帶,許多業者便開始鑿井、抽取地下水來支應淡水的需求。但當地下水被過度抽取,抽取量超過自然補注量,就可能導致地層下陷,甚至造成海水入侵等一連串的環境問題。


地層下陷
地層下陷

像這樣,從「養殖漁業的發展」談到「地下水的超抽」,再進一步連結到「地層下陷與海水入侵」,這整個因果關聯的脈絡,正是地理學生態傳統所關注的核心觀點──人地互動的關係。


再舉幾個例子。人類因為有用水和用電的需求,會在河川上游興建水庫和水力發電廠。那麼,這些人造設施蓋在自然環境中,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我們可以進一步思考:當上游的水被水庫攔截之後,流向下游的水量就會減少,那河川下游的生態環境,會不會因此受到影響?像是水量變少了、輸砂量也減少了,河川的地貌可能會發生改變,棲息在河川裡、或是濕地周邊的生物,也有可能因此失去原本的棲地。


再看看課本裡提到的例子:在屏東縣恆春鎮的某些沿海地區,雖然已經劃設為國家公園的範圍,但因為規劃成了遊憩區,當地出現了民宿、飯店等各種開發行為,再加上大量遊客湧入,我們就要問──這些活動,會不會對鄰近海域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還有像核能電廠的設立,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有些核電廠會將冷卻後的熱水排放到海裡,這樣的溫度改變,會不會就是造成附近珊瑚白化的原因之一呢?


像這樣從「人的需求」談到「設施的建設」,再進一步推論出「自然環境的改變」,這整個思考的過程,就是典型的生態傳統──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三、 地理學的區域傳統(區域觀點/區域複合體分析)──空間+生態


最後,我們來聊聊地理學的第三個傳統──「區域傳統」。


簡單來說,區域傳統就是在整合「空間傳統」與「生態傳統」的觀點,用一種綜合性的方式,來分析和歸納某個地區的「獨特性」,進而認識它所呈現出來的「區域特色」。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比較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並思考這些差異背後的原因和意義。


這樣的分析方式,我們稱作「區域複合體分析」。意思就是說──當你在處理一個議題時,發現它同時牽涉到空間分布、人地互動,又關心某個地區的整體發展與特色,那很有可能你用的就是地理學中的「區域傳統」。


有哪些例子呢?


像很多大型建設,在規劃之前都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又或者,各地的都市計畫該怎麼擬定?這個區域適不適合設立國家公園?這些討論,其實都會運用到地理學中的區域複合體分析。


課本裡也舉了一個很具體的例子──在台灣的恆春半島,這個地區同時設有墾丁國家公園、核三廠,還規劃為觀光遊憩區。那麼,我們要怎麼評估這個區域的發展策略?要如何在推動觀光、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兼顧生態保育與環境永續?這些問題,正是區域傳統的觀點可以幫上忙的地方。


你想想看──如果一個地方的行政首長,對地理一竅不通,那他要怎麼為地方規劃未來、造福鄉里?同樣地,如果一般民眾也不了解地理,我們又怎麼有能力去監督那些做決策的人?


所以說,學好地理,不只是為了考試,它更是一種每個人都該具備的「公民素養」


四、 新課綱下的地理課程架構


心智地圖3- P.1
心智地圖3- P.1

好了,本集的課程也來到尾聲了。這張心智圖的最下方,其實已經用非常簡潔的架構,幫你整理出台灣現行中學地理教材的編排邏輯


國中階段,地理課大致分成三個主架構:


第一,是「基本概念與台灣」──從國一開始,會在學習台灣地理的同時,讓你逐步建立起一些基礎的地理概念;


第二,是「區域特色」,帶你認識中國,還有世界各地的區域特色;


第三,是「地理議題」,像是台灣的地名文化、食品安全等等,這些在我們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也會進入課堂討論。


到了高中,必修課的內容則圍繞三個核心主題──地理技能地理系統,還有地理視野。如果你在高中分組時選擇了社會類組,那麼你還會學到地理科的加深加廣選修課程,包括地理探究實作空間資訊科技,以及社會環境議題這三門課。


以上關於「中學地理到底在學些什麼?」這個問題,其實你也可以回頭翻翻《心智地圖3》的目錄頁。在我們的第一集有聲課程裡,就已經有跟你分享過了喔!


呼~跟你聊了這麼多,學地理,究竟有什麼用呢?我想,聽到這裡的你,心中應該已經有些答案了。


有了這個最初的學習動機,我們就能繼續往下走下去。



五、 下集預告:如何進行一個地理研究?


下一集(EP4),我們要帶你一起來看看──如果你想做一個地理研究,該怎麼開始?整個地理探究的過程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我們,下回見!

 


Comments


文章: Blog2_Post

訂閱表單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2021 by 翻轉地理教室.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