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地圖3有聲書系列EP5──地圖概說
- eduforeveryone123
- 10月25日
- 讀畢需時 9 分鐘
已更新:4天前
大家好,這一集心智地圖3有聲書系列,終於要進入新的大主題囉!這次要開始跟大家聊聊,關於「地圖」這個在地理課中非常基本、非常重要,也在日常生活裡非常實用的工具。
在高中地理課綱當中,地圖相關的知能,被劃分在「地理技術」這個範疇裡。(你應該還記得地理課綱的三大架構吧?包含地理技術、地理系統和地理視野。)
因為關於地圖的觀念,我們可以拆成許多小主題來分別介紹。
所以在這一集的課程裡,我想先用一個比較宏觀的藍圖,讓你先了解:在「地圖」這個主題中,你應該掌握哪些面向的知識點。
接下來的幾集,我們再把這些知識點一一拆開,深入講清楚、弄明白。
你只要跟著《心智地圖3》的筆記脈絡來走,再去對照你自己的地理課本內容,相信,你一定可以學會這項非常實用的地理技能!

一、地圖要素
好的,那大家先看到這張心智圖筆記,中心主題叫做「地圖概說」。延伸出去的幾個知識點,我們先從「地圖要素」開始。
地圖要素這個部分,大多數內容在國中階段的地理課裡其實就已經學過了。
圖名,就是地圖的名稱。
比例尺,則是用來呈現地圖與實際範圍之間的比例關係。
我在筆記上用一個非常直觀的敘述,希望你可以秒懂:請記住一句話:
比例尺,就是看地圖上的一公分,等於實際距離的多少公分,也就是「一比多少」或「多少分之一」的概念。
舉個例子,如果有一張地圖,地圖上一公分(1cm)等於實際距離兩百五十公尺,那這張地圖的比例尺是多少呢?
你可以先做一下簡單的單位換算,把兩百五十公尺(250m)換成公分,也就是兩萬五千公分(25000cm)。所以,這張地圖的比例尺可以寫成「一比兩萬五」(1:25000),或「兩萬五千分之一」(1/25000)。
那如果我再問你:這張地圖上,實際距離是一公里(1km)的範圍,地圖上應該是多少公分呢?你會怎麼算?答案應該是什麼呢?(4cm)
接著,你還要知道一個重要的概念:什麼是大比例尺、什麼是小比例尺。這個其實不難,換成分數的表示方法,你就能判斷了。
譬如,兩張地圖的比例尺分別是兩萬五千分之一和五萬分之一,哪一張是大比例尺呢?
哪一個數值比較大?是不是分母越大,數值越小;分母越小,數值越大?所以答案是不是就呼之欲出了!
而大比例尺和小比例尺的觀念,還要能進一步理解:在相同圖幅下,哪一種比例尺可以涵蓋的實際面積比較大?如果要更具象地思考,假設有兩張大小相同的地圖,一張能畫下整個世界,一張只能畫出台灣島,那這兩張地圖哪一張比例尺比較大、哪一張比較小?
再來,我們看到「方位」這個地圖要素。在筆記上,我畫了兩個十字架,分別標示A、B兩點。我們要怎麼表達A在B的哪裡,或者B在A的哪裡呢?
這個部分,其實就是在幫助我們理解,如何利用地圖來表達「我們與目標物之間的空間關係」。當我們說「某個東西在我們的哪個方向」時,到底是怎麼表達的?
國中階段,我們學過最基本的東、西、南、北——「你在我的北方,我在你的南方」(羅盤方位法)。到了高中,地理課還會再進一步講解「象限角法」和「方位角法」的表示方式,這個部分我們在之後的課程會繼續介紹。

再來是「圖例」。地圖上會有許多符號,這些符號就是用來代表現實世界中的地表地物。像是水稻田、醫院、學校,都會有各自的符號標示。
最後是「座標系統」。這個部分在國中階段其實也有講到喔!那時候地理課會談「絕對位置」與「相對位置」:
相對位置談的是方位的概念,而絕對位置講的就是地圖的座標。
你應該還有印象,學過經緯度座標,也看過那種直角方格的地圖。
地球是球狀的,所以經緯度座標是一種「球面座標系統」;而那種圖網方格的地圖,則是把地球球面的資訊,經過「地圖投影」的轉換,變成平面直角座標的地圖。
這個部分,我們也會在後面的課程中,繼續跟大家深入討論喔!
二、地理網線(經緯度座標概念)
好,那我們現在把這張心智圖繼續逆時針地看下來,有沒有看到「地理網線」這個主題?
這裡要跟大家談到的,就是「經緯線座標系統」的部分。也就是剛剛我們在講「座標系統」時,提到的「球面座標系統」概念。
我們把圓球狀的地球,套上了許許多多條的假想線。南北向的叫「經線」,東西向的叫「緯線」。經線與緯線交會的地方,就形成了無數個座標點。(你可以在聽聽一首歌-經緯線之歌)
我們利用這樣的經緯線所構成的座標系統,來定義我們在地球上的空間位置,也就是用它來回答那個最基本的問題——「我們在哪裡?」、「我們在地球上的哪個地方?」
在這個經緯線座標系統中,我們要理解幾個基本的概念。要真正理解這些概念,你的腦海中一定要有立體的空間感,也就是「三定點、兩定線」的概念。三定點指的是北極點、南極點和地心;兩定線,則是赤道與經度零度線(本初經線、本初子午線)。
赤道是什麼?赤道是環繞地球一圈、地球周長最長的大圓。它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南北兩半球——以北為北半球,以南為南半球。這個把地球切成兩半的平面,會與地球自轉軸垂直,而這條環繞地球表面的一圈假想線,就是我們所說的「赤道」。
與赤道平行的線,叫做「緯線」。南北各有90度,從赤道往兩極方向,緯度數值會逐漸增加。從氣候的角度來看,緯度與氣候變化有密切關係,也因此我們常根據緯度,將地球分為熱帶、溫帶與寒帶三個主要氣候帶。
那經線呢?經度零度線在哪裡?又稱什麼?
是的,就是「本初經線」,又稱「本初子午線」。它的東、西各有180度,可以把地球分為東半球與西半球。
而在本初經線的對面,就是經度180度的那一條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國際換日線」。
經線和時間的概念密切相關:
地球由西向東自轉,同時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一圈360度,約需24小時,也就是說,每轉15度,大約就是一小時。因此,我們可以把地球劃分成24個時區——東邊12個、西邊12個,每一個時區橫跨15度經度。
這些觀念國中階段就學過了,高中生可千萬不要都還給地理老師嘿!
再來第二個重點是「經距」與「緯距」。
這部分國中階段比較不會提到,高中課本中通常也不會特別寫清楚,頂多放在一些示意圖裡,很容易被忽略。不過我覺得這個觀念很重要,因為它能幫助你理解地球其實不是完美的球體,而是略微扁平的橢圓球。這個特徵,也反映在經緯線之間的距離上。

所謂「經距」,是指經度相差一度時,相鄰兩條經線之間的距離有多遠。你想想看,從赤道地區到南北兩極,這距離是不是會不一樣?到了南北極,兩條經線幾乎會匯聚成一個點,也就是距離為零。
而「緯距」呢?是指緯度相差一度時,相鄰兩條緯線之間的距離。從數據來看,從赤道到南北極之間,每一度大約相距110到111公里左右,越往南北兩極,這個距離會略微變長。
這些基本概念如果搭配圖示來看,會更容易理解。這邊先大致介紹到這裡,後續我們會再搭配心智地圖筆記詳細說明,你也可以先翻翻後面的頁面(心智地圖3-p.5),應該就能略懂略懂。
第三個重點是「大圓與小圓」的概念。你可以想像,把地球剖開一半,如果這個切面通過地心,那這個圓就叫「大圓」。像是赤道,還有所有的經線,都是大圓。
那小圓是什麼呢?很簡單——不是大圓的,通通都是小圓!也就是說,切面的平面沒有通過地心。例如所有的緯線,除了赤道之外,通通都是小圓喔。
另外要特別記住的是,在球面上,也就是在地球上,任意兩點之間的最短距離,就是沿著「大圓」的弧線。
好,接下來看到第四個重點,就是「對蹠點」的概念。對蹠點的定義是:在地球表面上任意一點,若連接該點與地心的直線,延伸至地球的另一端,交會於球面的那個點,就是它的對蹠點。簡單說,就是某地「穿過地球球心」到達的另一端。

那我們來練習看看——如果我給你一個經緯度座標,你能不能算出它的對蹠點呢?舉個例子,假設湯姆克魯斯主演的最新一集《不可能的任務》中,伊森在執行任務時,收到隊友傳來一艘核潛艇的位置座標。
為了避免被敵方攔截,他們用對蹠點的方式加密。假設他接收到的座標是(60°S, 10°E),那這艘潛艇的真實位置,也就是它的對蹠點,座標會是什麼呢?
三、時區與時差
呼,我發現,要簡略講完一輪這張〈地圖概說〉,也真是不簡單耶。啦哩啦紮講了這麼多,才講到這裡。
接下來這個考點——「時區與時差」,其實也跟「座標系統」有關。它的關鍵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經線與時間的關係」。
你看我筆記上的圖,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提問:請看看你的手錶,現在是幾點鐘?然後你來算算,目前英國倫敦是幾點?美國的紐約又是幾點?

要能回答這個問題,你就得先了解「時區與時差」的基本概念。到了高中階段,地理老師可能還會告訴你另一個觀念——那就是「日光節約時間」,也有人叫它「夏令時間」。
有些位在溫帶地區的國家,為了充分利用白天的時間,在夏天時,會把時間往前調整一個小時。也就是說,原本依照時區與時差計算出來的時間,會再「加上一個小時」。
舉個例子:夏天的時候,台灣時間早上八點,照理說英國倫敦應該是凌晨零點。但如果他們採用了日光節約時間(夏令時間),那麼當地的時鐘、手機、手錶時間,就會改成凌晨一點。
原本的時差應該是八小時,但實際上卻變成七小時。這個部分,如果你曾在夏天去過歐洲、美國等採用夏令時間的國家旅遊,應該就會親身體會到這個差別喔!
你可以這樣想想看:平常如果學校規定早上八點要到校上課,那麼假設全國都改成夏令時間,你雖然一樣是「八點到學校」,但其實按照原本的時區時差來算,其實才「早上七點」。換句話說,你會不知不覺七點就到學校開始上課,等於更早迎接太陽、充分利用白天的時光!
四、地圖投影
接下來這個主題,應該是很多國中生升到高中時,對地理感覺到很挫敗的主題了吧!「地圖投影」在國中地理課本裡沒有特別提到,但到了高中,卻變成一個重要的主題。可能因為地圖投影的概念有點抽象,所以很多學生不太容易理解。
這邊我先簡單講就好了。你應該知道「地球儀」吧?地球儀是把真實的地球,按照一定比例縮小;而我們平面的地圖,則是把立體的三維(3D)地球,透過各種地圖投影的方法,轉換成平面二維(2D)的紙圖。
換句話說,所謂的「地圖投影」,就是把立體的地球轉換成平面地圖的方式。因為地圖投影的方法有很多種,高中地理課本中會介紹幾種經典又常見的投影法。每一種地圖投影方法都有它的特色。
先請你記住,沒有「最好的投影法」,只有「最合適的投影法」——要根據我們製圖的目的來選擇。這個主題,我們之後再慢慢地來談喔!

五、地圖種類
終於來到最後一個主題了,就是「地圖種類」。
我這張心智圖筆記,把你在接下來的地理課裡,可能會遇到的各種地圖,大致做了一下分類:依地圖記載的內容,可以分成「普通地圖」和「主題地圖」;
依繪製的年代,可以分成「古地圖」和「現代地圖」;
依繪製的方式,可以分成「傳統紙圖」和「數值地圖」。
另外,還有所謂的「遙測影像」,你需要知道什麼是「衛星影像」,又什麼是「航空照片」。
地圖種類這個部分,在後面的課程裡,我們會繼續拿實際的地圖範例,來跟大家簡介說明喔!
結語
好,今天這個〈地圖概說〉的課程,就先講到這裡。之後我們會沿著這個架構,繼續展開,跟大家好好聊一聊!我們下次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