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美國摧毀了貿易體系?還是重塑自己貿易秩序?
- eduforeveryone123
- 4月4日
- 讀畢需時 7 分鐘
自由貿易的初心應是制度建構的理性共識
我們目前所習以為常的國際貿易,是自 20 世紀中葉以來世界各國共同協商的結果。國際社會之所以致力於推動自由貿易體制,正是為了擺脫過去那種你來我往、層層報復的關稅戰,避免貿易螺旋失控所帶來的混亂與衰退。
二戰後的歐洲,正是在這樣的教訓中學會妥協與合作,逐步組成關稅同盟,降低彼此間的貿易障礙,最終走向歐盟的制度整合。而 1995 年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更不只是為了促進關稅減讓,更是希望透過一套可預測、有共識的制度機制,讓全球貿易爭端回到規則與談判的軌道中解決,而不是滑向單邊制裁與經濟戰。
自由貿易的核心,並不是一廂情願的理想主義,而是建基於經濟學中「比較利益」的理性邏輯:即便一個國家在多數產業上處於劣勢,只要各自專注於自己最具相對優勢的領域,並透過貿易交換彼此所需,所有參與者最終都能受益。這正是自由貿易被視為一種「非零和」制度設計的關鍵——它的目標不是為了決出誰勝誰敗,而是在專業分工中追求整體的經濟效率與互利成果。
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的相生相伴
然而,自由貿易從來不是孤立存在的理念,它始終與保護主義並存於歷史與現實之中。當一國出現貿易逆差、產業衰退或政治壓力時,保護主義往往便會重新登場,搖身一變成為「捍衛本國利益」的正當說詞。
這些時刻提醒我們:自由貿易是一種需要制度保障與國際共識支持的脆弱平衡,一旦強權國家以主觀感受為依據,片面中止協議、重寫規則,那麼自由貿易將不再自由,國際秩序也將退回到強者書寫正義的叢林時代。
我記得某個版本的高中地理教科書,就曾提及貿易保護的歷史例證:18 世紀的英國,為了保護自家剛起步的紡織產業,頒布法令禁止從印度等南亞地區進口手工棉布。原因無他——印度的棉布質地精美、價格低廉,若任其流入市場,將重創英國本土工業化初期的產業基礎。於是,英國選擇用政策封殺競爭,而非正面提升自身技術與效率。這不只是貿易保護,更是一段以「保障本國產業」為名,實則封殺他國競爭力、強化殖民宰制的帝國劇本。
川普對等關稅荒謬公式的神邏輯
對照今日,美國川普政府推出的關稅政策,不禁讓人產生一種歷史重演的荒謬感。名義上是「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目的卻在於反制他國對美商品課徵的不公平關稅與非關稅貿易壁壘。據稱,這一套「對等稅率」的計算,是由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CEA)高層經濟學家設計出來的,但實際的邏輯卻令人咋舌。
針對特定國家,譬如台灣,川普曾公開宣稱:「台灣對我們課了64%的稅,我們只課你32%,已經是仁慈的對等了!」這個64%是怎麼來的?答案讓人啼笑皆非——原來是把美國對台灣的「貿易逆差」除以「從台灣進口的總額」:
739 億美元(逆差)/1162 億美元(進口) ≈ 0.636 → 約等於 64%
換句話說,美國不是計算實際稅率,而是根據貿易失衡感受,套上一條自己創造出來的數學公式,得出一個看似理性的結果,然後再隨手除以二,美其名曰「仁慈」。
這不是仁慈,而是美化不對稱的話術操作——假裝讓步,其實從頭到尾都是單方面開價。
更令人錯愕的是,當這條自創公式橫空出世後,世界各國的媒體、學者、企業界紛紛投入一片「應對分析」與「產業評估」的聲浪中,但卻鮮有人站出來,直接質疑這套稅率邏輯本身是否成立。這條公式出現在哪一本經濟學教科書中?國際貿易理論何曾如此計算?如果這是荒謬的,那為什麼全球不是「群起而攻之」,而是「默然而接受」?
更別說世界貿易組織(WTO)了——本應是守護全球貿易秩序的仲裁者,如今面對這樣的邏輯與單邊行動,卻彷彿集體失語,毫無作為。
試問,如果每個國家都依據自己的貿易逆差來制定關稅,國際制度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世界貿易將淪為「誰先喊價、誰掌節奏」的話語戰,而非一套基於規則的合作架構。(是不是該改寫國際貿易的教科書了?!)
戳破川普話術下的真正目的
有些人或許會說,川普的這套對等關稅政策,其實只是一種談判策略——先喊個極端數字,再留下協商空間,最後再給你個「最惠國待遇」,就是他對你讓步的恩惠。但問題就在於,若世界各國都已接受了這樣的前提邏輯——那條逆差除以進口的公式,就等於認可了川普政府這個荒謬的開價權。如果不戳破這個劇本的本質,那就是整個節奏都將被美國帶著走,大家不只是被逼著談判,而是被迫入戲。
這一切讓人不得不深思:美國高舉「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究竟是一種信仰,還是只是一種橫行世界的工具?
川普所代表的不僅是一場選舉的結果,更是一種赤裸裸的美國本位主義——把國內選票的民意,轉化為全球必須服從的政策勒令。只要取得國會授權,美國總統所簽署的行政命令,就足以對全世界造成實質影響,甚至能單方面重構全球貿易的遊戲規則。
「自由」與「對等」的語言,在這樣的操作下,早已不再是普世價值,而是強權用來修飾霸權的話術包裝紙。
「美國優先」、「讓美國再次偉大」,每一句話說的都是「美國、美國、還是美國」——那麼其他國家的立場與利益,難道就可以被忽視?
美國何時真正在乎他人的貿易壁壘?
在經濟大蕭條後,美國一直是全球自由貿易的倡議者,尤其是當美國的產品想要進入他國市場時,它總是義正辭嚴地要求降低關稅與非關稅壁壘。例如:在1980~1990年代的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美國大力推動全球農產品市場開放,強迫發展中國家削減國內補貼與降低進口關稅,並以市場准入為條件換取其他發展援助。
當時的美國農產品,如小麥、玉米與大豆,依賴國內農業補貼與產能過剩,為了拓展出口空間,美國持續向WTO與其他貿易夥伴施壓,要求降低對其農產品的關稅壁壘。美國農業的傾銷效應,也曾引發歐盟對北美小麥進口壓力的反彈,凸顯美方在談自由貿易時的進攻姿態,與今日面對他國商品時的防禦態度形成強烈對比。
就在最近,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向川普與國會提交的《2025 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中,再次點名台灣在美豬、美牛、馬鈴薯、稻米、基改食品及米酒稅率等政策上設下「不必要的貿易障礙」。甚至,我國學童營養午餐不得使用基改食材的禁令,對美國來說,就是一種貿易障礙。
當美國的產品要行銷全球,別人不准設防;當他國產品開始搶佔美國市場,便立即轉身高喊「不公平交易」。對他有利的是自由貿易,對他不利的則是不公平交易。自由貿易,對美國而言,從來都不是原則,而是工具。
台灣的困局:戰略依賴下的經濟沉默?
台灣的處境,或許是全世界最詭譎的貿易縮影:為了不被中國統一,戰略上必須倚賴美國;但在經濟上,卻無力抵抗美國所祭出的單邊關稅與貿易壓力。一方面仰賴美國的軍事庇護,一方面卻無法對其經貿霸權提出絲毫質疑——因為在戰略依附的結構下,台灣早已失去了在經濟談判中自主發聲的餘地。
川普的「對等關稅」計算方式,在公諸於世之前,沒有一個政府官員或專家學者能夠預測得到;即便事後參透其中邏輯,看穿其中荒謬,卻仍只能沉默接受。
這讓我想起一種荒謬的場景:川普明明把數學題算錯了,但台下的老師不僅不能糾正,還得配合演出。為什麼?因為在這場權力結構中,川普不是學生,而是訂出標準答案的那個人。
他不是算錯,而是改寫答案的人。他不是違反規則,而是正在為這個世界立規矩。(荒謬吧!)
當「讓自己再次偉大」變成全球的叢林法則
美國應該是世界公認的民主國家吧?可是當我們看看這一切,國際政治上哪裡還有什麼民主可言呢?這是弱肉強食的世界,不是制度協商,而是強者說了算。我們以為民主是保障自由的制度,但在霸權操縱下,一國的民主,竟成了全球的獨裁。國內選票的勝利,可以成為國際命令的正當性來源——這不是普世價值的勝利,而是話語霸權的偽裝。
如果美國川普政府的邏輯說得通,即便舉世嘩然,最後也只能默然接受。那麼當今的世界,就已不再講規則,而是講權力;不再談合作,而是看誰話語權大而已!
「公平」不再是經過談判得來的共識,而是強權說的算,沒有話語權的小國,根本沒有跟人家談公平的底氣。
美國要再次偉大,哪個國家不想讓自己再次偉大?每個國家都想佔便宜,沒人願意當被收割的對象,那我們還需要貿易嗎?還需要制度嗎?還需要信守那套自由貿易的遊戲規則嗎?
如果一條貿易逆差除以進口的公式,就可以決定你該被課幾%的稅; 如果「除以二」就能成為仁慈的象徵; 如果「對等」只是一種精美的話術; 那麼——我們是不是也該正視:這場遊戲,早就不是在講公平,而是一種強權的權力邏輯!
這關稅政策不是「對等」,而是川普在美國優先下,對世界其他180國的「壓迫」。那麼,我們該問的是:美國此舉,是在摧毀現有的貿易體系,還是正在重塑一個只對自己有利的新秩序?
最後,我想表達的是:究竟川普要做出多麼離譜的事,你才會說他錯?才不再為他擦脂抹粉?
讓子彈再飛一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