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美國國債利息高,就可以合理化對等關稅?

  • 作家相片: eduforeveryone123
    eduforeveryone123
  • 1天前
  • 讀畢需時 9 分鐘

一、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想必今天大家都經歷了台股的震盪洗禮,與其說是「大怒神」,不如說是「自由落體」。這一波衝擊,許多人也都意識到與川普政府日前拋出的所謂「對等關稅」政策有著密切關聯。根據美方宣布,自 4 月 5 日起,針對全球約 180 個國家所有產品,在原有稅率之外一律加徵 10% 的關稅;而從 4 月 9 日起,針對其中與美國貿易逆差較高的 57 國,再額外加徵 11% 至 50% 不等的「對等關稅」。而台灣,則被課以 32% 的額外稅率,這對出口導向的我們來說,當然不容小覷。


日前我們也曾在粉專轉貼聯合報論壇的一篇文章〈川普要搶錢,大國應聯合反制〉,希望提供大家一個開展思辨的角度。結果留言區出現這麼一段回應:


如果你是美國人,現在國債利息已經到了預算的五分之一(一兆美元),不遠的將來就是五分之二(兩兆美元),你要怎麼辦?版大真的要多看一下不同的意見……


面對這樣的留言,我其實心中有許多感觸。這類「建議別人多看不同意見」的語氣,在當今網路討論中並不罕見,看似平和,實則經常帶著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彷彿自己洞悉真相,而對方所見太淺,應該「多看看」。但問題是,這類留言往往無法對原文的核心論點做出具體回應,更遑論清楚交代其本身的邏輯與立場。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往往陷入兩難。不回應,好像默認;一旦認真回應,卻又得耗費大量時間梳理對方那幾句話背後潛藏的邏輯與問題。為什麼別人只要幾句質疑,我們就得花費整篇長文來分析拆解,這樣的互動本身,其實就已經顯現了「知識付出」的不對等。


更令人無奈的是,就算我們誠心誠意、耐心回應,換來的卻往往不是理性討論,而是鬼打牆式的來回反覆,一場毫無交集的「對牛彈琴」。這也是為什麼,我們不願每次都進入這樣的循環,畢竟時間與心力都是有限的。


然而,既然這樣的留言曾出現在我們的討論中,那我們也索性花時間做一次更全面的分析,既回應問題,也順勢為更多對這個議題感興趣的朋友,梳理一遍背後真正的制度脈絡與歷史邏輯。


在此也敬告各位粉絲朋友,如果您讀完我們的文章,有任何不認同之處,您可以分享我們的文章在您個人的版面上暢談觀點。如果真要在我們的討論區留言批判,請務必留意您的敘述方式,而您的論述也應具備基本的表達清晰與邏輯嚴謹,而不是三言兩語否定我們的說法,卻又沒有提出具體的論述。


二、回應留言者的核心問題


我們先來回應留言的核心:

「如果你是美國人,面對國債利息已經占去預算五分之一的壓力,未來甚至更多,你要怎麼辦?」


美國的國債利息佔去預算的五分之一,假若這個數據為真,那是美國該頭痛的事。這怎麼能成為其他國家應該「理解」甚至「支持」美國課徵對等關稅的正當理由?難道我們不僅要默默接受,還要說服自己這樣的政策很合理?這樣的邏輯,基本上就很難站得住腳!


即便我們順著這個說法,試圖同理美國的「財政壓力很大」。如果細究國際金融體系的歷史脈絡,其實就會發現:美國的國債問題,並不是單純的財政管理問題,而是美國長期透過制度設計「舉債吸金」的體制產物。且讓我們回顧美國國債與全球金融結構的歷史脈絡,關鍵其實要從二戰後美國主導建立的「美元體系」說起。


三、從黃金到石油,美元如何成為世界貨幣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主導建立的美元體系,大致上可以分成三個脈絡,從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元與黃金脫鉤,再到讓美元與石油掛鉤,打造了美國金融霸權。且讓我們分別談起:


1.  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最早是在 1944 年布雷頓森林會議中,美國透過談判成功建立了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當時的制度設計是:美元與黃金掛鉤(每盎司黃金固定為 35 美元),同時其他主要貨幣則與美元掛鉤。這種雙重錨定的結構,讓美元成為唯一可以兌換黃金的貨幣,也因此確立了美元作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地位。簡單說,美元成了世界貨幣,而美國也成了國際金融的「鑄幣者」。


2.  美元與黃金脫鉤(1971):但到了 1971 年,由於美國長年軍事支出與對外援助導致黃金儲備不足,尼克森總統單方面宣布終止美元與黃金的兌換。這一舉動標誌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美元從此不再有實質資產支撐,而是變成了一種「信任憑證」;但諷刺的是,即便如此,美國仍憑藉其全球霸權地位,強勢要求世界繼續使用美元作為國際結算的主體貨幣。


3.  美元與石油掛鉤(1970s):體制雖然崩潰了,但美國很快建立起「美元霸權」的新支柱——石油美元體系。1970 年代,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等石油輸出國(OPEC)談成協議,規定全球石油交易一律要用美元計價和結算。這代表什麼?意思就是,不管你是哪個國家,只要你想進口石油,就得先去準備美元。那準備美元的方法是什麼?當然就是出口東西給美國、賺取美元,或者乾脆買美國的國債來持有美元資產。這一套機制讓美國佔盡便宜:他們可以一直印鈔票,然後用這些印出來的錢,到全世界買石油、買商品、買資源。


從此以後,美國可以舉債過活,甚至靠印鈔就能從世界各地換回實體商品與資源,因為全球都被綁在了這個以美元為核心的交易與儲備系統中。


四、全球金融秩序的真相:美國不怕貿易逆差,反倒樂見其成?


有別於如今美國川普政府開口閉口談關稅,嚷嚷著全球貿易如何對美國不公平,事實是,自從美國建立了石油美元體系,美國就發展出一套獨一無二的全球財富吸金機制。


簡單說,美國可以長期出現貿易逆差、財政赤字、對外撒錢,卻完全不用擔心破產。因為全球為了參與國際貿易、購買能源、維持金融穩定,必須持有美元。


這裡就涉及一個關鍵的國際金融觀念:國際收支帳分為兩大部分——經常項目與資本項目。經常項目記錄實質商品與服務的進出口,資本項目則反映金融資本的跨國流動。


對多數國家而言,長期的經常項目逆差會導致外匯流失、財政壓力甚至債務危機。但對美國來說,這樣的逆差反而成了一種策略。只要其他國家持續出口並賺取美元,最終這些美元又會流回美國,用於購買國債或投資其金融市場。


這等於是:美國印鈔票→全球賺取美元→再回流美國買債→美國再繼續印錢、消費、投資。

這樣一來,美國的經常項目逆差就被資本項目順差抵銷了。美國的赤字,是其他國家的儲蓄;美國的債,則成了全球的資產


這也是為什麼川普大動作提出「對等關稅」,會讓熟悉這套體系的人錯愕不已。因為美國長年以來正是這場遊戲的設計者與最大得利者,如今卻指控規則「不公平」,其實邏輯上已經嚴重破產


事實上,美國透過這套體系,長期維持著超越實質生產能力的高消費與高舉債生活方式。而當他想要回收資金,只需升息或釋放危機訊號,就能引導全球資金回流。1997 年亞洲金融風暴1980 年代拉丁美洲債務危機,無不是這樣的典型「資本收割」劇本。


所以問題根本不在於「為什麼美國逆差這麼大」,而是「為什麼全球還願意把錢送回美國」。答案就在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以及這套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金融制度之中。


五、解構川普的邏輯:「貿易逆差太多、不公平」?


然而上述這一整套美元體系,如今為何似乎不再如過去那般穩固?又為何川普要高聲疾呼「貿易逆差太多、不公平」?表面上看似為美國權益發聲,但實際上,背後的邏輯卻指向一個更深層的結構變動。


過去數十年,美國打造出以美元為核心的全球金融秩序,不僅讓全球貿易必須以美元結算,更讓各國資金最終還是得回流美國,購買國債、投資市場,支撐美國的舉債經濟。但這一切,近年來開始出現裂痕。


尤其在俄烏戰爭後,美國對俄羅斯祭出前所未有的金融制裁,凍結其大量外匯儲備,讓許多國家猛然驚覺:原來美元可以不只是交易工具,也可以是一種政治武器。美元不再被視為中立的國際貨幣,而是美國地緣戰略的一部分


於是,去美元化的浪潮悄然興起。中俄加速本幣貿易結算沙烏地阿拉伯與中國討論用人民幣結算石油金磚國家則積極醞釀替代美元的金融機制。這些動向雖然仍在起步階段,卻已在全球金融秩序中埋下不穩定的種子。


另一方面,全球產業鏈的重構也逐漸削弱美國的優勢地位。中國不再只是低階代工的世界工廠,而是在 AI、電動車、量子科技等領域展現企圖心與技術突破。其他如韓國、印度、東南亞多國,也都在追求自主技術發展與供應鏈掌控,擺脫對美資本與市場的依賴。


世界逐漸走出「美國中心主義」的軌道,試圖建立多極化的經濟與金融格局。這讓過去仰賴美元體系「躺著賺」的美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焦慮。


川普的「對等關稅」,說穿了,正是對這種秩序崩動的反射性回應。他一方面用情緒性話語煽動國內輿論,製造「我們被全世界占便宜」的印象,一方面則企圖透過懲罰性關稅重新奪回貿易話語權


這樣的政策,不是為了建立公平,而是為了掩飾霸權結構正在動搖的現實。當世界開始不再無條件配合美國的遊戲規則,美國也只好轉向高壓手段,試圖用外部衝突掩蓋內部焦慮。


六、國債利息高何以成為加徵關稅的理由?


最後,我們再來談談這位留言者所提的「國債利息高」,似乎成了美國課徵關稅的合理理由。這個邏輯乍看之下很有說服力,但只要稍加拆解,就會發現背後有多麼荒謬。


我們先回到一個根本問題:既然國債利息已經占去美國預算的五分之一,那應該問的是:為什麼美國會有這麼高的舉債規模?又為什麼美國可以長期舉債,卻仍然維持強勢地位?


這就要回到美元體系的本質——美國發行國債,實際上就是向全世界借錢。而這整套體系早就為美國量身打造:由於美元是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美債具備極高的流動性與極低的風險,世界各國為了避險與儲備資產,仍會源源不絕地買入美債。即便利率偏低,光是美元這個身份本身,就足以讓全球資金持續回流美國。


當利率開始升高,美國舉債壓力自然增加。但美國過去幾十年早已發展出因應手段——只要搞壞其他國家的投資環境,或是在全球製造金融動盪,資金便會從其他地區撤出,再次湧入美國這個「安全港」。這正是美國慣用的「吸金手法」:製造風險,然後提供避風港。


因此,就算美國舉債再多,利息支出再高,這也是美國自己設計出來的財政與金融操作結果。現在卻要把這個自造的困境,轉嫁為對外徵收關稅的理由,不只荒謬,更是顛倒邏輯


簡單說,你自己向全球借了一堆錢,用美元體系把別人的儲蓄變成你自己的槓桿,現在因為還利息壓力大了,卻怪起對方賺太多,要課以懲罰性關稅,這不是本末倒置,又是什麼?


這一整套美元吸金機制的運作,我們已經花了篇幅講得很清楚。如果留言者真的理解了這些背景,應該會更能看穿這樣的政策本質——不是為了什麼財政正義,也不是為了什麼經濟公平,而是面對霸權體系失靈時的一種焦慮性反撲罷了。


七、結語:看看不同意見——我們一直在做


而留言者最後補上一句:「版大真的要多看看不同意見」。


結果,我們卯起來把這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梳理一遍,並以完整長文的形式呈現,盡可能清楚說明整個體制如何建立、如何運作、又為何正在出現問題。我們很想說,如果大家都搞懂美國舉債與美元霸權的運作邏輯,就會發現這句話其實根本說反了。


我們不是不看不同意見,而是:你所提出的這個「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觀點,本身就充滿破綻。而我們,正是在努力地釐清這些破綻,讓更多人能夠看清整套制度的本質。畢竟,我們是教育工作者,我們所做的,不正是台灣 108 課綱所強調的「探究與實作」?


實際上我們一直在做「多看不同意見」這檔事,我們也一直在將與課程相關的內容去延伸探究,例如這篇一整套關於美元體系與全球資本邏輯的反思與剖析。既然你拋出問題,我們就用實作探究的方式來回應。不是因為我們愛爭辯,而是因為我們真心相信:唯有扎實的論述與深入的探究,才足以回應這個世界的複雜與挑戰。


最後我們想說,既然時間都投入了,何不乾脆就寫成一篇文章,提供給學生與大眾參考。這正是我們「翻轉地理教室」的初衷——不只是教材分享的平台,更是鼓勵探究思辨的線上地理課堂。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對等關稅?——美國摧毀了貿易體系?還是重塑自己貿易秩序?

自由貿易的初心應是制度建構的理性共識 我們目前所習以為常的國際貿易,是自 20 世紀中葉以來世界各國共同協商的結果 。國際社會之所以致力於推動自由貿易體制,正是為了擺脫過去那種你來我往、層層報復的關稅戰,避免貿易螺旋失控所帶來的混亂與衰退 。...

 
 
 

Comments


文章: Blog2_Post

訂閱表單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2021 by 翻轉地理教室.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