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知識的流動變得非常快速。大家可以透過網路接觸到各種不同的觀點,也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發表自己的意見。
因此,當代的教育,尤其需要培養孩子具備良好的網路互動與討論素養,讓交流更具意義,而不會不小心變成一種消耗。
如果長期觀察今天的網路世界,你會發現:有人花時間整理資料、寫文章,試圖幫助大家理解某個議題,或是發表個人的觀察與觀點。然而,在公開的空間裡,底下的留言卻不一定是帶著好奇心或問題來互動的。許多時候,留言者有著既定認知,僅用幾句片段式的語句進行質疑或批判,彷彿只是為了告訴知識分享者:「你錯了。」
這也難怪,許多真正有能力思考的人,不一定願意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意見。他們寧可安靜觀看,也不願輕易發聲。因為面對多如牛毛的留言,回應與不回應之間,都會讓人陷入兩難:——是不能接受不同意見?——還是只能默認自己錯了?
值得我們深思的是:知識分享者與留言者之間的對話,往往在論述的品質與深度上根本不成比例。清楚的論點、合理的推理、尊重彼此的前提,是許多網路留言者缺乏的意識。他們很少針對文章的核心觀點提出全面性意見,卻經常抓住枝微末節、斷章取義地進行批判,結果就是讓整篇文章原本要傳遞的重點被模糊了焦點。
很多時候,知識分享者不是不能接受不同意見,而是希望討論能夠真的討論得起來。一場好的對話,不是誰贏誰輸,而是彼此能夠在交流中拓展視野,對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
所以我想,當我們在網路上看到某則貼文,想要發表自己的意見時,可以先問問自己:
我是希望透過討論,讓自己更了解議題?
還是其實早已帶著既定觀點,只是想來糾正對方?
我的留言,是出於善意的提醒?
還是無意間展現了一種知識上的傲慢?
網路是一個公開的場域,每個人的發言都可能影響他人的思考。如果我們希望自己被尊重,那麼我們的發言方式,也應該展現對他人的尊重。
討論的價值,不在於誰說了算,而在於我們能否彼此理解。願我們都能讓對話,成為一座橋,而不是一場戰爭。共勉之。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