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的目標,不該只是讓孩子達到某種社會地位、累積財富,或滿足大人的期待,而是幫助他們發展全面的能力與人格,找到真正的興趣與熱情。愛孩子,就應該讓他親手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盤!
關於 #學習歷程檔案,家長真的不必過度焦慮。這項制度已邁入第六年,學校老師們經驗豐富,升學相關問題都能向他們請教。我們自己待過教學現場,知道高一新生一入學,課諮教師、導師、甚至任課老師,便會引導學生如何學習、累積學習歷程,以及如何呈現,才能獲得大學教授的青睞。
學生越認真,老師就越願意投入指導,成就感也越高。#家長其實只要確保一件事:孩子對學習有沒有熱情?對未來的升學方向有沒有想法?與其一味擔心,不如多與孩子對話,陪伴他們了解自己的興趣,思考能對應哪些大學科系。有了目標,才能有方向地充實自己,在高中三年穩健累積學習歷程。
當孩子願意主動學習,不知道如何準備學習歷程時,#找學校老師討論是最好的選擇。相比找「外包」(無論花錢與否),學校裡那些「功德派」的老師更值得信賴。因為他們不會直接代寫,而是搭建鷹架、引導學生親自完成,讓孩子在過程中獲得真正的成就感。
明明可以在充實自我的同時,學會如何展現與包裝自己的能力,何必捨本逐末,讓別人代寫學習歷程,再辛苦背稿、沙盤推演,只為了應付面試教授呢?
但話說回來,學習歷程檔案制度本身確實存在漏洞,也可能演變成一場家庭資源的軍備競賽,徒增學生與家長的焦慮。希望教育部能正視問題,提出改善措施,讓這套制度真正發揮它該有的價值,而不是讓千千萬萬堅守理念的老師們,在努力過後,只剩下一抹淡淡的哀傷。
コメン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