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作家相片eduforeveryone123

地理課要學什麼?(第六講: 穿梭時空談古今-世界)

已更新:10月31日



地理課要學什麼? 第六講:穿梭時空談古今—世界


地理學什麼?(第六講:穿梭時空談古今-世界)


地理或歷史,在我們的中學教育階段,其內容編排的設計,通常就是由小而大,由近而遠,然後不斷的螺旋式上升,加深、加廣。從認識我們的家園台灣開始,然後再看到中國大陸,接著視野又開拓到整個世界,隨著觀看的尺度不斷的擴大,我們在地理課中所學習到的一些基本觀念,也就有了更多可以拿來比對或歸納的項目,來加深我們對於系統知識的深入理解。


譬如台灣的氣候環境,可用北回歸線分成副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當我們讀到中國地理的時候,三大氣候分區中的「季風氣候」,又可以分成熱帶、副熱帶和溫帶三個區域。而越往內陸地區,雨量越少,於是年雨量小於500mm的叫「乾燥氣候」。海拔特別高的地方,一年之中最熱的月份(北半球7月)月均溫小於20°C,就把它稱作「高地氣候」。當我們把視野打開到世界各地的時候,你會不會好奇?還有哪些地方有季風氣候?還有哪些地方是雨量非常稀少的沙漠氣候呢?而這些相類似的氣候環境的地理空間分布,又有什麼共通的特性?


#大河文明

中國文明,中華文化,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在哪裡?中國大陸上有大河,黃河與長江。你還知道世界上還有哪些文明呢?印度、西亞和埃及,那邊也有大河啊!恆河與印度河、兩河流域,還有尼羅河!透過讀地理讀歷史,我們除了了解自己之外,也會讓我們開始去思考,在同一個時間點上,我們在做什麼,而別人又正在發生什麼事?又為什麼在哪些地方,會迸發出璀璨的文明呢?是的,這些古文明的發源地,都有著共通的原因,它們都在大河的旁邊呀!


#希臘與希臘化時代

當我們歷史讀著希臘的城邦政治,斯巴達的三百壯士,雅典的民主政治,在現今伊朗一帶的波斯帝國與希臘城邦的衝突(波希戰爭),然後是希臘北方的馬其頓王國統一了希臘各城邦,乃至於亞歷山大帝陸續對埃及、西亞、波斯等地的征服,甚至遠征至印度,其建立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也讓希臘文化擴散到各地,並與其他地區的文化不斷融合。看著亞歷山大東征的路線圖,與其帝國的疆域圖,我們對照一下今日世界地圖上各個國家的分布,我們可以慢慢品嘗與體會,世界究竟是怎麼長成現在的這個樣貌的?


#羅馬帝國的興衰

羅馬帝國,歷經王政、共和,還有帝國時期。這邊有好多精彩的故事,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如你一定聽過的凱撒,還有屋大維。其中屋大維被元老院獻上「奧古斯都(Augustus)」的稱號。我們現在7月與8月的英文July和August,其實就是源自於凱撒大帝之名Julius,還有奧古斯都之號Augustus而來的!


這個跨歐亞非三洲的地中海霸主-羅馬帝國,其所創造的文明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就像我們要了解中國文明的發展,離不開秦朝與漢朝,那麼要了解西方的文明,就離不開對羅馬文明的深入理解。


#日耳曼人大遷徙

羅馬帝國什麼時候滅亡的?為什麼龐大的帝國或殞落呢?西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西元476年,西羅馬帝國亡於日耳曼民族,歐洲進入了「中古時期」。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國祚延續到西元1453年才亡於鄂圖曼土耳其人。讀這段歷史,看著日耳曼人大遷徙的路線圖。我們能不能體會,當中國的漢朝在打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的時候,匈奴人也間接壓迫到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於是在歐亞大陸上展開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也間接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覆滅。


#東歐與俄羅斯

在地理課本中,講到歐洲的部分,有些課本可能就會出現一張歐洲的宗教分布圖。但如果沒有從歷史的角度去理解,論考試,就會變成死記硬背。試著循著歷史發展的軌跡去理解吧!羅馬帝國分裂成西羅馬和東羅馬後,基督教在11世界也分裂成羅馬公教(天主教)與希臘正教(東正教)。如果再看到16世紀的宗教改革,一些看不慣羅馬公教教會腐敗狀況的改革者,又創立了「基督新教」,諸如路德教派、喀爾文教派等等。這些基督宗教的不同派別,地理空間上如何分布,都可以從歷史演變的發展脈絡來理解。東歐與俄羅斯,斯拉夫民族的政治、宗教與文化,為什麼與西歐相較之下,有那麼一點點類似,又有那麼一些些差異,在讀書的過程中,只要我們能稍作思考,就算我們不是地理學家,或是歷史學家,其實都可以略懂略懂的。


#伊斯蘭勢力 # 地理大發現

別忘了,還有伊斯蘭勢力!東羅馬帝國亡於鄂圖曼土耳其人之後,伊斯蘭勢力蔓延到了歐洲!從過去的阿拉伯帝國,到15世紀建立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歐亞大陸上的東方與西方交流,在地理空間上位居其中的伊斯蘭勢力,都扮演著東西經貿交流的重要角色。


在歐亞大陸東方的中國,農耕文明,地大物博,長期用一種天朝上國的姿態,與外界形成一種特殊的國際秩序–朝貢貿易體系。因為本身什麼也不缺,外邦進貢了一些奇珍異寶,中國通常賞賜出去的,通常都是加倍奉還。這種厚往而薄來的朝貢貿易,只為了讓萬邦尊稱中國一聲「老大哥」,根本與我們當代所理解的「國際貿易」很不一樣。


然而西方的歐洲,其自然環境與東方中國的不同,形成的不是以農立國的文明,環地中海地區自古以來的商貿交流,獲取實質的經濟利益才是王道。所以十五世紀歐洲國家們開始開拓新航路,試圖降低伊斯蘭勢力在歐亞經貿上的影響,找到其他通往東方的貿易路線。也在這個過程中,歐洲人走了出去,新航路的發現,促進了區域與區域之間的交流,你發現了我,我知道了你,大家都逐漸連結在同一個「世界體系」之中,讓誰也無法再置身事外!


還記得吧,台灣,是怎麼在世界地圖的輪廓中漸漸清晰?你也可以去想想,哥倫布是怎麼發現了新大陸?這個世界今天長的現在這個樣子,都是有跡可循的~


#如何看待地理這個科目

講到這裡,我們從台灣、中國,然後談到世界,許許多多社會領域,學科之間互相關聯教錯的具體例證。希望未來你在中學地理課程的學習中,能夠掌握以下四個要點:


1.     你要有好奇心,多多觀察,然後常問「為什麼」?


2.     要常看地圖,培養自己多用「空間觀點」來思考問題!


3.     凡事有因就有果,人與環境的互動,常常就是因果關聯。


4.     哪個區域有什麼特色?為什麼?要了解這些,你需要有跨越學科的視野!


「地理學什麼?」系列 完結篇

803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文章: Blog2_Post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