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圖顯示,美國各州的進口貿易高度依賴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雖然數據來自2020 年,但這些貿易關係至今仍具參考價值。如今,川普政府再度執政,對中國加徵關稅,甚至要求加拿大和墨西哥實施「對等關稅」,真的能讓美國製造業回流嗎?還是會帶來更多挑戰?
美國過去長期推動自由貿易,並透過《美墨加協議》(USMCA,取代原《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WTO)擴大市場。但隨著製造業外移、貿易逆差擴大、中國崛起,美國內部對自由貿易的質疑聲浪升高。許多美國工人認為,全球化讓企業外移,導致工廠關閉、工作機會減少,這使貿易保護成為政治上的熱門議題。
川普的目標是提高進口成本,讓美國企業更具競爭力。但這樣的政策真的能如預期發揮效果嗎?
圖上顯示,加州、德州、伊利諾伊等地每年從中國進口數百億美元的商品,包括電子產品、機械、日用品等。如果關稅提高,企業通常不會因此回流美國,而是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導致美國人的生活開銷增加。
汽車產業也會受到影響。密歇根、印第安納等地的工廠依賴加拿大、墨西哥的零件供應,如果對這些國家加徵關稅,生產成本上升,不僅影響市場價格與企業競爭力,還可能導致工廠裁員或產業外移,這與「企業回流美國」的初衷可能出現落差。
此外,美國的貿易夥伴可能反制。2018 年,中國、墨西哥、加拿大提高美國農產品的關稅,導致農民損失慘重。如果新一輪關稅戰爆發,美國農業州的出口可能再次受到挑戰。
這些後果,川普應該不會毫無預期。或許,關稅不只是經濟手段,更是一種政治策略。在許多選民眼中,製造業流失是長期問題,而強硬關稅至少展現「政府有作為」,即使未必能真正改變產業結構,政治上的影響力仍不可忽視。
如何在保護本土產業與維持經濟穩定之間取得平衡,將是各國決策者需要深思的課題。而這張圖,或許正是個值得深入思考的起點。
(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國際貿易中,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可能帶來的衍生問題。如果你帶有特定的政治意識形態偏好,看看就好,請勿留言引戰。)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