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登山的朋友們,一定有「撿」三角點的經驗。好像一般人在搜集什麼東西,或是到了什麼地方要蓋紀念戳章一樣,是很多登山者的樂趣之一。十八尖山也算是登山界的小百岳,整個公園裡面共有兩顆三角點,分別在十八尖山主峰(三等陸補179號)和十八尖山東峰(三等陸補56)上。主峰就在國父百年紀念亭附近的碉堡頂端,東峰的三角點,可就要走一下比較原始的山徑才可以到達。為什麼會設置這些三角點呢?就是跟「地圖測繪」有關的,簡單來說,要能夠精確地表示在地理空間上的位置,定位其所在的座標,就需要進行相關的測量工作。在以前,還沒有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來進行測量定位之前,傳統上就是使用「三角測量」的方式,來進行地圖測繪。台灣在日治時期,開始有了現代化的製圖技術引進,進行台灣島的測量工作,當然,日本也是為了殖民台灣,能夠有效掌控這個區域,所以製作精確的地圖,就顯得非常重要!
三角測量的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兩個可以可以互視的已知點(A、B),量測兩點的距離作為基線,再利用三角函數的概念,推估另一個未知點的座標(C)。這些測量點,就用一個「標石」來當作標示物,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三角點!所以整個區域經過各地一次又一次的測量,就會密佈許多三角點,形成製圖必備的三角網。另外,三角點是有分等級的,可以分成一等、二等、三等和四等,是用其形成的三角網之邊長來區分,製作時,當然要先完成一等三角網,才能依次進行二等、三等和四等三角網的測定。一般一等三角點的平均邊長約45公里,二等為8公里,三等為4公里,四等為2公里。現在,地圖的測繪工作,已經可以利用GPS進行更精密的量測,三角點的功能,也就走入歷史,成為登山者作為登頂的象徵囉!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