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老師的這套不一樣的中國史我已經添購多時了,現在總算又讀完一本了!這套書,我是先從第12、13冊開始看,先讀讀近代的,在開始從古代從頭讀起。之前讀的時候,沒有特別寫筆記,也許有寫一些隨筆發發臉書,但嚴格講起來,就是沒有好好的、有系統的整理屬於自己的閱讀筆記。
最近讀怡辰老師的書,還有聽歐陽立中老師的podcast ,對我最深刻的影響,就是我現在每天都會回想一下,今天過的怎麼樣,讀了哪些書,做了哪些事?然後盡量能夠記錄下來!
有時候,有些想寫的文字,來不及當天處理,那就留待之後有空的時間,在一個一個補起來。盡量留下雪泥鴻爪,而不是船過水無痕。
我偶爾也會瀏覽臉書網友的文章,看人家怎麼寫書評,或者分享讀書心得與推薦文。但我總覺得我的文字生產力,可能太欠缺練習,要產出自己都覺得還不錯的文章,都要寫很久。
所以最近我打算怎麼做呢?
首先,當我閱讀了一本書,我會在讀書的過程中,或是讀完後,再把自己印象深刻的、書裡有畫記的,一些金句,或是一些重要觀念,把他列點整理出來。目前我是用iPad 上的備忘錄,建立一個資料夾來存放。
接著,如果有時間,就打打文章,隨筆一番。主要是留個記錄給自己,然後在順帶分享在臉書上,這算是一種鞭策自己上進的功能。而如果這些隨筆文章,還能給別人一些啟發,那這就是附加價值了,也算功德一件!
#不一樣的中國史3 我就分享幾個書中我感興趣的一些內容,跟大家分享吧!
1. 關於孟子與荀子思想的比較:
孟子比較看重個人的自我覺醒,主張每個人都可以發掘自我的內在善性。談及「禮」,那是內生的概念,每個人本來就有的。
而荀子的想法是,禮是人為的,禮與法都是人為設計出來的,與人的內在本性無關,是外鑠的。禮,是用教的;法,是教不來時用逼迫的!禮跟法是程度上的區分,非本質上的區分。
讀到這裏,想到我們的教育,不管在家庭或是在學校,我們的思想體系,到底受誰的影響深呢?
2.中國與歐洲—關於統一與分裂的比較:
中國在秦始皇兼併六國統一天下後,雖然沒多久就被改朝換代了,但這個「統一」的概念,似乎成了中國之後的歷史基因。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熟悉中國史的人,都見怪不怪。
然而歐洲就不太一樣了,自從羅馬帝國瓦解後,幾乎就沒有出現過統一的大帝國。1618-1648年打了三十年戰爭,簽訂了「西發里亞合約」,同意尊重各國彼此的領土、主權之完整。後來隨著地理大發現、科學革命、工業革命,歐洲對世界的影響力越大,這西發里亞合約,也就成了日後國際法的基礎,演變成當前世界秩序的核心概念。
楊照大哥在這本書裡提到,戰國時期的中國,並未出現真正的列國體制,讓這些列國永遠並存,這種類似西發利亞合約的精神,在中國從未被認真提倡過。而這也是秦能統一六國的根本條件,就是「天下」的觀念—所有人都應該納入一個普遍的組織中的信念,從未動搖過。於是當一個「國」壯大之後,就有對外擴張的動力,然後其他國家,也會有面臨被兼併的危機意識。
透過梳理中西方的歷史文化深層基因,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理解當今的世界格局下的縱橫捭闔,都在演什麼戲!
3.關於中國文字:
秦始皇為什麼要統一文字呢?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熟悉中國歷史的人,基本上對於秦始皇的這些政策,大概耳熟能詳,只不過,如果沒有特別深入去思考,或進行國際比較,可能就難以體會這些事情對於後世的深遠影響!我們現在使用的漢字,方塊文字,一開始是沒有記錄「聲音」的!楊照大哥在書中有提到中國文字功能的演變:
(1)在商代時,文字是用來紀錄神靈、祖先所給的訊息,跟上天溝通的,具有神秘色彩;
(2)周代時,將文字改造後,則用來記錄貴族教育王官學的內容,然後,這些圖像文字,也開始與「聲音」開始產生關係,讓文字可以記錄語言!
(3)然後在秦始皇之後,文字的功能又改造了!讓人民「守法」、「信賞必罰」,在這個時代下變得很重要,然而要讓每個人都守法,如何讓大家識字就變得很重要。而且,要確保大家都知道法的內容,且每個人都知道的都一樣,那「書同文」就很重要了!因為如果「書異文」,文字紀錄下法就會連帶有歧異,這是法家統治概念下的秦始皇所不能容忍的。
如今打開我們的地理視野,可以看見今日之印度,民族、語言之多元,也造成了國家行政治理的難處,卻也因為曾被英國殖民的背景,才有了溝通的通用語—英語。又如講到紐西蘭時,英國與毛利人所簽訂的懷唐伊條約,因為用了英文和毛利文分別記錄,文字內涵之不同,也有了很多對於條約內容解釋上的歧異!我們也許認知,紐西蘭後來就變成了英國的殖民地,但對於毛利人來說,可能至始至終從未承認他們曾讓渡了這片土地的主權!這也就是當前的紐西蘭,即便強調多元政策的文化包容,但還是難免會有一些抗議示威出現的情況吧!
最後,我想感嘆,秦朝雖然二世就亡,但其實秦代建立起來的很多概念,都還深深得影響後世的中國。即便我們身處台灣,目前所使用的還是中國文字,而分久必分,分久必合,這種統一與分裂的歷史循環,也若有似無的牽絆兩岸關係!我們這一代人,需要靠智慧來避免戰火紛飛,而要有這些智慧,可能還有賴於我們能夠對世界各地的歷史文化、地理人文能有更廣闊的探索與思考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