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一篇我和chatGPT合力撰寫的文章)
近年來,台灣高中端的選組趨勢逐漸走向一種令人憂慮的局面——理工組被視為「未來有前途」的標準路徑,而社會組則被貼上「沒競爭力」的標籤,成為成績較低學生的避風港。這種價值觀不僅影響學生的選擇,也使社會科教師在學校體制內愈發邊緣化,導致學術發展逐漸向單一方向傾斜。然而,這樣的現象,或許正在 AI(人工智慧)時代迎來翻轉。
過去,技術專業往往被視為高薪與穩定的象徵,因此 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成為家長與學校極力推崇的方向。然而,隨著 AI 的發展,許多傳統上需要專業技術能力的工作,正逐步被自動化。程式撰寫、數據分析,甚至部分的工程設計與醫療診斷,AI 都能夠協助甚至取代初階技術人員的工作。這代表技術門檻正在下降,光憑「會寫程式」或「擁有技術專長」,已不再是未來職場的保證。當技術不再稀缺,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將轉向更高層次的能力:理解問題、綜合分析、決策判斷、跨領域整合,這些能力,恰恰是社會科教育所培養的核心素養。
AI 能夠執行技術性工作,卻無法真正理解人類社會的複雜性。經濟市場的變動、公共政策的制定、文化思潮的影響、科技倫理的挑戰,這些問題無法靠程式計算得出答案,而需要人類的智慧去判斷。企業決策、品牌行銷、城市規劃、法律與政策擬定等領域,無一不需要對社會運作與人類行為的深刻理解。而這些領域的專業,並非來自理工知識,而是社會科學的範疇。
然而,在現行的教育氛圍下,這些學科的重要性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社會組學生往往被動接受「未來發展有限」的觀念,缺乏信心去思考如何運用自己的專業。而社會科教師的影響力日益式微,學校資源也逐漸向理工領域傾斜,使得台灣的教育發展產生不均衡的現象。若這樣的趨勢持續下去,將不僅影響個別學生的發展,也可能使台灣錯失培養決策型人才的機會。
未來的世界,將不再只是技術導向的競爭,而是「技術如何被有效運用」的競爭。當 AI 可以寫程式,關鍵不在於「誰會寫」,而在於「誰知道如何運用技術創造價值」。技術是工具,但科技的發展仍需要人類社會的視角來導航。當 AI 進入法律、金融、醫療、傳播等領域時,誰來決定技術的倫理界限?當自動化改變產業結構時,誰來制定政策以維持社會穩定?這些問題無法由演算法單獨解決,而需要具備社會科學專業的人來思考與領導。
因此,應當拋開對社會科的刻板印象,重新認識其價值。學校教育不應再將社會組視為「較低競爭力」的選擇,而應強調其在決策、管理、跨領域整合等方面的重要性。同時,社會科學生也應該理解,未來的競爭力並不取決於技術本身,而在於如何運用技術。能夠掌握 AI 的社會科人才,將會是未來最重要的影響者。
如今,我們不該再問:「社會組還有沒有未來?」真正的問題是:「台灣的教育準備好迎接 AI 時代的社會科人才了嗎?」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