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九三軍人節-一個節日,折射出多重的歷史敘事

  • 作家相片: eduforeveryone123
    eduforeveryone123
  • 9月4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帝國在降書上簽字(日本投降儀式)(圖片來源:wiki)
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帝國在降書上簽字(日本投降儀式)(圖片來源:wiki)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中日八年戰爭同時畫下句點。8月15日,日本天皇以廣播向國人宣讀《終戰詔書》,宣告接受美、英、中、蘇四國發表的《波茨坦公告》,願意遵從同盟國提出的無條件投降要求。


真正的投降儀式則在9月2日舉行,日本投降代表團登上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簽署《降伏文書》,向包括中華民國在內的同盟國正式投降。當時由中華民國軍令部部長徐永昌代表簽字確認,隔天政府即宣布9月3日為「對日抗戰勝利紀念日」。後來,為統一國軍節日,中華民國政府將這天定為陸海空三軍「軍人節」。


然而,隨著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海峽兩岸的分裂分治,使得這段歷史逐漸呈現不同的解釋。中華人民共和國將9月3日訂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2025年更舉行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這些節日的命名與紀念方式,已經不只是回望歷史記憶,更是國家有意識地詮釋民族情感敘事、爭奪歷史話語權的體現。


這讓我想起吳宜蓉老師在《攻略中國史》中的一句經典話:


「一樣的故事,會有著不同的敘事。隨著時間改變,解釋也會不斷的改變。這絕對不只是一場戰爭,也是一面映照出各國民族情感的鏡子。」


細讀日本當年的《終戰詔書》,可見日本天皇仍辯稱,發動戰爭並非侵略,而是出於國家生存與東亞穩定的考量(大東亞共榮圈),並以美國原子彈攻擊造成無辜人民傷亡,作為結束戰爭的理由


然而在中國的歷史視角裡,這場戰爭無疑是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而中國奮起抵抗的正義戰爭。


而台灣的處境,是複雜的。中華民國在對日抗戰期間台灣仍在日本殖民統治下,且正經歷皇民化運動,而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許多台灣人被徵召成為日軍,成為台籍日本兵,派遣至南洋作戰;不過同時,台灣人也有參與中國對日抗戰的歷史身影,譬如台灣義勇隊


這些錯綜的歷史記憶,使台灣島內對這段歷史的詮釋,呈現多元甚至矛盾的面貌。有人傾向親日敘事,稱這場戰爭為「終戰」;有人因蔣介石威權統治而淡化他領導抗戰的歷史意義;而因中國與台灣目前的敵對現狀,也讓不少學者批評中共對日抗戰貢獻,微乎其微;國民黨的歷史敘事,從以前國立編譯館時代的歷史課本,也可以看出刻意淡化抗戰中共產黨的角色。於是,一個紀念日,常常成為新聞與輿論爭論的戰場。


只是,在這場輿論場中,我們究竟看懂了什麼?


歷史從來不是單一真相,而是不同視角下的多層詮釋。理解這些差異,不是為了挑動對立,而是幫助我們看見國家、民族與社會情感背後的歷史脈絡。


學習歷史,我們真的能站在多元的視角審視事件嗎?試著看見事件的因果,試著反思自身的認同與價值。雖然這功課不容易,但或許這正是歷史教育最珍貴的意義所在。

__________


附上康軒版國中歷史課本中,與此議題有關的一些課文內容。只能說,想要真正讀懂歷史,只看課本是遠遠不夠的。要能從課本中的關鍵字出發,結合平時接觸到的相關事件,進一步連結、延伸探究,甚至批判思考,才能把書讀活!


不過,在中學教育現場,教師的角色真的至關重要。就以「中日戰爭」為例,過去課本的焦點多放在「對日抗戰」,但現在的課本可能已經沒有了「抗戰」的字眼,而轉而使用「中日戰爭」這樣的表述方式。若再從現實生活中接觸到的資訊,去對照課本文本的敘事變化,就能觀察到多重歷史視角正不斷動態發展。


再者,國中下學期的歷史課程會談到日本殖民與戰後台灣,這段歷史其實可以與中國近代史內容互相補充。然而課綱安排是:國二上學期從東亞視角切入中國歷史,談古代的中國開始談起;近代內容則要等到國二下學期才出現。等學生真正學到時,往往早已忘記國一時所接觸的相關知識。


因此,老師是否能在課堂上協助學生建立「歷史的超連結」,就顯得格外關鍵。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在課本、現實、歷史多重敘事之間,找到整合的脈絡,活化對歷史的理解。



 
 
 

留言


文章: Blog2_Post

訂閱表單

感謝您提交以上資訊!

©2021 by 翻轉地理教室.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