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說,三義舊稱三叉或三叉河,三叉是指三條河流交會處 ﹝打哪叭溪(西湖溪)、打木溪、大坑溪﹞ 交會處大概是現在的三義車站,從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設置三叉河庄, 至民國四十年都沿用三叉河或三叉 (可看圖片中的日治台灣堡圖)
後來,民國四十二年,當時的地方官奉命改地名 因「叉」為「義」的簡字,所以把「三叉」雅化為「三義」 (台灣有很多地名是因為這個原因改名的,例如:菸園-芬園、苓仔寮-苓雅、八芝蘭林-士林等)
---------------- #三義為何成為台灣木雕代表鄉鎮呢?
講到三義,大家不免想到特產木雕。
三義盛產樟木,清朝時便是樟木的集散地,安平與鹿港均有商人或木雕師傅至當地採購, 當地也日漸開始有人投入木雕製作,為農家副業。
※日治時期 木雕師傅會在木材的平面上進行雕刻,製成壁掛、風景片、鏡框等平面加工品 其中,三義鄉民吳進寶先生是三義第一位將樟樹根帶回家成擺飾品, 並開設木雕藝品店,帶動三義木雕之先驅。 其子吳羅松先生將帶回之木頭加以人工修飾,稍加磨光塗漆便成為家中裝飾物品來欣賞, 並成立「東達物產」與日本人貿易,奠定了三義木雕工藝發展的基礎。
※民國40幾年到50年初 整個三義處處都有家庭代工,做的代工品外銷到美國,木雕產業大幅成長,
巔峰時期為銷日時期,當時所有產品都是以市場導向為主,如宗教題材、傳統神像與人物等 所以大量的木雕工廠也因應而生,許多年輕人都從事木雕工作。
※民國55至63年間, 三義地區約有170家左右的店面經營雕刻生意,成為一個雕刻品的專業供應區, 而木雕的作品也從藝術品,擴大至日常用品等更為廣泛的應用。
※民國64年石油危機,全球景氣蕭條,外銷市場萎縮,但隨著台灣經濟成長, 三義木雕作品的內銷市場開始活絡,作品內容亦轉形為鄉土題材及關公、達摩等。
※現今, 三義木雕與台灣眾多傳統產業一樣,無法抵擋中國與東南亞低廉價格的衝擊 需在眾多同業中開創自己一片藍海
#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小編家中原是經營手工木門工廠,例如日式拉門、花雕門片,跟上述的過程可謂一模一樣 父親為了全家生計,只好工廠收一收,北漂打拼,養活一家老小。
這些故事,還是要說給子輩們聽,不然只是教科書中的一行字了。
今日帶孩子三義木雕博物館一遊,有感而發。
然後,這家店是客家菜喔!(三義有八成以上是客家人)
Comments